English

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关键地位

——人大代表谈面向新世纪的高新科技
2000-03-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苗家生 我有话说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记者采访了几位在科技部门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在谈到科技创新这个话题时,他们强调,必须按照党的十五大的要求,“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通过深化改革,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张振武代表认为,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核心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等重要思想,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各方面,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把我国的科技实力变成现实的第一生产力,使我国的综合国力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其中重要的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张振武介绍说,1997年,中科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进行战略研究,向党中央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江泽民总书记对报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中科院先走一步,真正搞出中国自己的创新体系。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由中科院进行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做出的面向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战略性决策,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其目的在于建设面向21世纪我国自己的创新体系。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到2010年前后,实现知识创新工程的总体目标,把中科院建成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科技前沿、具有强大的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技术的知识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成为有国际影响的科技知识库、科技思想库和科技人才库,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技术支持,为人类文明不断作出新的贡献。作为中科院的分院,我们要积极推进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中国科技大学是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担负着培养造就宏大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该校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代表说,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是我们这一代科教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这项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大批具有一流创新素质的人才。朱清时告诉记者,今年一月他访问了10所世界一流大学,每次与这些学校的校长座谈时都问了一个相同的问题:他们是如何做到科技和教育一流的?回答大同小异,都强调要有一流的人才。不仅要有一流的科研和教学人才,还要有一流的管理人才。朱清时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才结构应是“金字塔”形,基层是普通劳动者,塔尖是作为各个科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的高级科学家和工程师。这就像一支军队,基层是数量最大的战士,高层是为数不多的元帅、将军。这支军队要有战斗力,每个阶层的人员都要是高素质的和忠于职守的。要重视对科技创新带头人的培养和使用,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竞争、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科研、技术和管理人才。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从七十年代起追踪世界自动化前沿技术,在我国率先开创了机器人研究新领域,并在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电视跟踪与测量三个方面形成了自身优势。谈起科技创新,该所所长王天然代表深有感触地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即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要从体制改革入手,激活现有科技资源,加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使用技术,使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由技术创新突破带动的新兴产业。王天然介绍说,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凭借自己的优势适时扛起了先进制造技术这面大旗,在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得到了国家和中科院的重要支持,建立了沈阳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为自动化所的长远发展创造了条件。基地要在高新技术创新方面结合我国制约制造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产品质量、自我开发能力和组织体制等问题,努力攻关,为我国制造业迎头赶上发达国家作出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